10月11日,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吳曉波頻道主辦的“讓日本看到中國匠”展覽在日本東京舉行。這是近百年來,中日兩國匠人第一次大型的直接對話。
提起匠人精神,人們大都也會聯想到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我們最為熟悉的紀錄片《壽司之神》講述的就是這位80多歲的壽司主廚小野二郎,幾十年如一日,專注於把做壽司這件事做到完美的故事。
縱觀我國歷史,中國也有匠心的傳統。
春秋時期,魯班被視為工匠的典範,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北宋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清朝的“樣式雷”建築世家,這些流傳千古的古代匠人,以精湛的技藝,為社會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和文化遺產。
2016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倡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表明匠人精神已被提升到國家層面。今天,我們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找回中國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而這種精神,在我們金銀紀念幣上,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祖沖之
早在1984年至1993年發行的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系列金銀紀念幣中,就出現了以祖沖之、郭守敬、李春、蔡倫、畢昇等為代表的中國工匠形象。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3組)22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成功地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當時的西方領先了1000年。他撰寫的《大明曆》更是堪稱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同時,在機械製造領域,他還發明了水碓磨石,製作了漏壺等多種機械設備。
郭守敬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幾百年前的北京積水潭,曾是一個熱鬧的水域碼頭,郭守敬就在這裏為北京的水利建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為此,人們建造了一座紀念館紀念這位科學巨匠。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6組)22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郭守敬在天文方面也有著巨大的成就。為了制定授時曆,元政府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時測基地——大都司天臺。郭守敬在這裏對多種天文儀器進行了改造發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渾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簡儀,它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儀器之一。
簡儀
簡儀在我國的儀器製造史上是一次飛躍和創舉。授時曆所定的一年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授時曆與現行西曆週期相同,共使用了364年,是世界古曆法中使用最久的曆法。
李春
李春,隋代著名的橋樑工匠,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趙州橋是安濟橋的俗稱,位於今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河上,橫跨河南北兩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
趙州橋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4組)22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它以首創的敝肩拱結構形式、精美的建築藝術和施工技巧等傑出成就,在中外橋樑史上引人矚目,充分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橋樑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開創了我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為我國橋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蔡倫
蔡倫,東漢明帝時,曾任宮廷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造紙術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3組)22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漢和帝劉肇元興元年(西元105年),成功地改進了造紙的方法,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造出物美價廉的紙,並被廣而用之。造紙術後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畢昇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也是中國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它的創新之處在於改進了印刷過程中最耗費工時的雕版問題,提升了印刷的效率和印刷的精度,減少了錯誤率,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5組)22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而2018年8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能工巧匠金銀幣(第1組),則再一次使金銀幣上的工匠精神得以昇華。
魯班
這一組紀念幣中,魯班鎖、魯班堤及樣式雷家族眾多建築作品之一的正陽門分別出現在能工巧匠紀念幣的5克金幣和15克銀幣的背面圖案上。
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第1組)5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魯班被譽為科技發明之父、木匠的祖師爺,此次被選為該套紀念幣中5克金幣的幣面主題,可謂是眾望所歸。幣面選用魯班鎖、魯班堤、木匠工具等元素,緊扣“能”“巧”二字,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凸顯了以魯班為代表的工匠精神。
正陽門立樣圖
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第1組)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30克銀幣幣面上的正陽門聳立在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樣式雷家族眾多建築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見證了北京城近600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
我們將這些能工巧匠作為紀念幣幣面元素,紀念這些工匠對中國建築、數學、印刷等領域的貢獻,可謂是當今社會推崇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文章轉載自中國金幣雜誌